小學音樂合唱教學對學生歌唱技巧的訓練研究2
摘要:在新課改的環境下,教育的目的不再只局限于學生知識文化水平的提升,還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含義,強調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,促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。小學生的可塑性強,對其進行音樂教育極為關鍵,尤其是音樂合唱教學,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,強化學生的音樂技能,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、感知能力和音樂素養。本文針對小學音樂合唱教學對學生歌唱技巧的訓練展開探究。
作為一種歌唱形式,合唱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基礎,強調音量均衡、聲部和諧、音色統一,需要采用科學而嚴謹的教學訓練,著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,幫助學生掌握合唱技巧。小學音樂教師開展合唱教學活動時,應該有針對性、目的性地進行歌唱技巧的訓練,向學生傳授科學的歌唱技巧,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合唱的魅力,進而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及歌唱技巧,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和健康成長。
一、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重要性
作為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,合唱教學能全方位地來激發學生的歌唱興趣,提高學生的藝術水準和音樂素養。通常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重要性表現為以下幾點。
第一,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。
傳統的小學音樂合唱教學多是側重于理論性教學,加上學生正處于音樂思維發展的初期,無法透徹理解理論性的音樂知識,繼而失去學習音樂科目的興趣。[1]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,針對學生歌唱技巧進行訓練時,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,切實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,使很多學生在合唱教學中都能積極開口,增強歌唱準確性,進而實現基本的教學目標。
第二,培養學生的縱向音樂思維。
音樂最為顯著的特質就是旋律和節奏,并且音樂本身也存在很多內在的特質及關系,如音樂縱向思維等,這些也是音樂能力的重要體現。和聲的表現和演唱是合唱教學的重中之重,而把握和聲中的諧度與音程是縱向音樂思維的關鍵,學生在合唱教學中學習不同聲部的表現技巧與差別,能獲得縱向音樂思維能力的發展。
第三,強化學生的音樂感知力。
合唱屬于集體歌唱的形式,強調從整體的層面對學生潛在的音樂感知力進行挖掘。通常學生個體演唱某首歌曲時,可能會出現走音的現象,但其自身往往難以及時察覺到走音問題,但在合唱活動中能聽到其他學生的歌唱技巧,自身歌唱的狀態和方式在潛移默化下就會接近其他學生的方向。[2]與此同時,教師能通過學生的合唱對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判斷,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優化調整,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。
(一)訓練內容
1.重音唱法。
重音唱法技巧的掌握,能讓學生在合唱中準確表達出歌曲的情感色彩和邏輯性,即學生在歌唱時能做到該輕之處輕、該重之處重。當然在重音唱法的訓練環節,教師應該著重講解重音處理的形式,如情感重音、思維邏輯表現、自然現象等,引導學生準確區分這幾點,進而在歌唱中會知曉在何處進行重音的處理。
2.連音唱法。
連音唱法是音樂教學中的基礎性內容,強調在歌唱中有效地聯系各個聲音,讓音樂如同湖水般流動起來。針對連音唱法的訓練,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借助胸腹式聯合呼吸法進行氣息穩定性的培養,做到穩定發出聲音,節省歌唱時的氣力;或者是針對下行音階,實施嘆氣式的發聲訓練,降低連音唱法的學習難度,以便讓學生的音域得以拓寬,為后續的合唱打好基礎。
3.保持音唱法。
保持音是指在歌唱過程中,對音樂本身的音值加以保持,即:保證聲音原本具有的穩定感。[3]小學音樂教師在合唱教學中講述保持音唱法的相關內容,能幫助學生在歌唱環節中保持聲音的穩定,發出沉穩的聲音。
4.跳音唱法。
若學生能掌握跳音唱法,則能發出利落、干凈、短促、歡快的聲音。在合唱教學中開展歌唱技巧訓練時,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氣息加以靈活掌握,借助聲帶的合與開等方式進行發聲,學會由真聲到假聲的過渡。跳音的學生與傳統戲曲的一種發聲技巧相似,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上進行詳細介紹,讓學生獲得啟發,掌握更加豐富的音樂知識。